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极刘琨故事传说
无极县地处河北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汉属中山国,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业的基地,也是西晋爱国将领和诗人刘琨的故乡。
刘琨(271-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文学家、音乐家和爱国将领。在其一生中留下了“闻鸡起舞”等四个成语典故,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刘琨身上体现着“慷慨悲歌”的燕赵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闻鸡起舞”、“枕戈待旦”、“先吾著鞭”和“多难兴邦”等成语典故即源于刘琨。其中“闻鸡起舞”在我国具有广泛的传播。在刘琨的故里无极,人们世世代代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传颂着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
无极刘琨的传说在无极世代相传,据史料《晋书》记载,刘琨的故乡就在无极县东北呈现村和小东郎一带,现今那一带的刘氏还以刘琨后裔为荣,在那里民间,还流传着刘琨“胡笳退敌”“借骑救母”“木刀沟巧胜石勒”等许多故事传说。
从1999年起,无极县政府加大了对刘琨“闻鸡起舞”等民间传说的保护,在县城文化中心建起了“闻鸡起舞”书法长廊,收录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名家、社会各界名流等“闻鸡起舞”书法作品200余件。无极作家还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创作了以刘琨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闻鸡起舞》。无极刘琨文化研究会也于2010年成立。
《刘琨木刀沟巧胜石勒的故事》
讲述人;赵光辉
在无极境内,有一条弯弯曲曲、千百年来水流不断的大河,它发源于灵寿县五岳寨北麓,河的名字就叫木刀沟。传说在大约1500年前,在这条河畔曾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那会儿,正当西晋末年,北方有个羯族,他们的首领叫石勒。这个石勒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不顾百姓的死活,率领百万兵马,浩浩荡荡,翻过太行山,要向内地进攻。晋朝皇帝接到边关急报,急忙派大将刘琨带兵十万前往阻击。那刘琨领兵往北,一路急行,马不停蹄,非只一日,可当他赶到木刀沟河边的时候,石勒也攻打到木刀沟对岸百余里的地方。刘琨是一位久经沙场,英勇善战,很有名的战将。他想,以他十万人的兵马,就是迎上石勒,也是胜负难卜,得想个好计策,才能以少胜多。这时,他看到了水流湍急,河面宽阔的木刀沟,心中一动,暗想:这不就是一道阻挡敌兵的天然屏障吗?当下,他便下令大军在河岸布防,多备滚木擂石。
兵马布置妥当,刘琨便皱起眉头,还是觉着没胜利的把握,万一石勒杖着人多势众硬冲过来怎么办?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天空中乌云翻滚,看样子要下雨。刘琨一行人打马急行,路过一片树林,只见一个放牛人把一条长绳绕在了几棵大树上,然后,他把牛群赶进这个绳子做的牛圈里,那绳子正好挡在牛的脖子下边,牛只好乖乖地呆在里边了。看到这个情景,刘琨心中豁然开朗,把腿一拍,大叫一声:“对,就这么办!”
刘琨返到大帐,立即传令,一部分军士到河上游阻住水流,使水面降低,另一部分士卒,赶制绳索、铁蒺藜。然后,趁着黑夜在河中打上木桩,横七竖八栓上了无数条带铁蒺藜的绊马索。
第二日,石勒带领兵马到了河对岸。他遥望对面刘琨的兵马少于他,先就多了几分胜算,加上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所以,便在不把刘琨放在眼里。见河面风平浪静,河水不深,便不让军卒休息,马队在前,步兵在后,摆开长蛇阵,要一鼓作气,杀到对岸。
那料想,石勒的马队刚对到河中间,只听刘琨阵中一声惊天动地炮响,上游雷鸣般涌来一股巨大的水流,刹时,骑兵只露脑袋,步兵冲走无数,骑兵再往回返时,那马却怎么也走不回来了。原来,刘琨在河中布置的铁蒺藜绊马索,靠石勒这边河岸稍低一点,经水一冲,陡然高了起来。再加上刚冲时,战马劲头足,难以抵挡,往回退时,乱了阵脚,所以,战马光转磨,就是回不去。石勒眼睁睁看着他骁勇善战的骑兵全军覆没,不由大叫一声,吐了口鲜血,从马上栽了下来。众兵将见主帅落马,慌忙退兵三十里。后来,终因过不了这条河,石勒怏怏而回了。
从此,刘琨巧胜石勒的故事就流传在无极的大地上,至今传诵不衰。
《胡笳退敌的故事》
讲述人:赵翠玲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匈奴骑兵几次攻城,刘琨指挥守军沉着应战,占据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刘琨急得团团转。
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巡察。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这一下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当年项羽的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一个计谋。刘琨忙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匈奴兵营吹奏起来。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刘琨一遍遍地吹奏着曲子,匈奴兵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哭泣声传遍了敌营。原来,匈奴攻城久攻不下,士气低落,胡笳曲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并很快感染了大部分将士,有人结伙逃回去了。匈奴首领眼看将士们已无心作战,就下令连夜撤兵。
第二天一早,卫兵赶来报告,说匈奴兵已经全部撤走了。刘琨听了,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担。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闻鸡起舞的故事》
讲述人:赵斌
刘琨年青的时候,与好友祖逖一起在司州(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刘琨惊醒了,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就不想睡了,用脚踢踢祖逖。祖逖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刘琨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祖逖说:“那好哇,咱们一起舞剑吧。我正想精进剑术呢。”
刘琨也说:“你说得对,将来国家一旦有事了,还得靠我们保卫哩。”“那好,看看咱们将来将来谁先做将军,建功立业。”两个人说着就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