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狄三
李狄三,“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1917年3月出生,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共党员。1950年8月,他带领由汉、回、藏、维吾尔等7个民族136名官兵组成的进藏先遣连,翻越海拔6420米的昆仑山和7615米的冈底斯山东君拉达坂,开辟了从新疆于阗普鲁至西藏阿里扎麻芒堡千余公里的高原线,解放了藏北阿里地区。进藏后,他在与阿里地区反动分子作斗争的同时,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群众风俗习惯,做好藏族群众的工作,赢得了藏族群众的信任。原乌鲁木齐军区授予他“人民功臣”荣誉称号。
英雄事迹
无极县出了个“盖世英雄”李狄三,他是无极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西北军区授予李狄三所在的连队“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给全连每人分别荣记一等功,同时为李狄三追授“人民功臣”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追授李狄三“人民英雄”称号。毛主席听到李狄三率领先遣连英勇悲壮的事迹后,连说了三个“盖世英雄”来盛赞李狄三和他的战友们。
李狄三1917年出生在无极县里成道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1938年入党,1939年参军。李狄三不但作战勇敢顽强,而且能说会唱。这个身材高大、精神帅气的小伙子是个非常活跃的宣传员,吹得一口漂亮的笛子。参军不久,李狄三被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排长、指导员、团民运股长、联络股长等职务。“在大生产运动中,他被评为‘纺织能手’、‘劳动模范’。1946年随西北军西征,转战关中平原,打通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进军新疆。在参加西北解放的历次战斗中,曾三次荣立大功,先后九次负伤。”
组建先遣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毛主席进军西藏的指示,新疆军区决定派遣进藏先遣连,挑选最好的连队,配最好的干部。最后确定骑兵师一团党委委员,保卫股长李狄三,以团党委和团首长代表的身份任先遣连总指挥,为大部队进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1950年8月1日,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保卫股股长李狄三,以团党委和工委的代表身份,率领由汉、蒙、藏、回、哈萨克、锡伯等7个民族共136名英雄战士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昆仑山脚下的新疆于田县普鲁村高举起“向西藏大进军”的旗帜,在首长和战友们的欢送声中出发了。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进藏部队。
英勇不屈的先遣连,仅凭一张简易地图,靠指南针判定方位。他们顶风冒雪,穿越被生物学家称为“永冻层”的喀喇昆仑山,于8月29日进抵西藏阿里改则部落(现西藏阿里改则县)管辖的扎麻芒保村。“先遣连从新疆出发时,李狄三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叫全家人‘永远跟着共产党’。”
道路艰难险阻
英雄们面前的道路是无比艰险的。他们首先要翻越横亘在新藏边界上,被称为“万山之祖,百冰之源”的昆仑山。昆仑山海拔6420米,山上终年积雪,冰峰林立,全连仅凭一张自绘的地图和一个指南针,边侦察边前进,在翻越赛虎拦姆石峡时,险象环生,有时乱石从头上呼啸而过,有时山洪在眼前倾泻而下。到了石峡中间,最窄处只能勉强通过一人一骑,简直成了一条石缝,一些战士的腿被锋利的山石划破,血肉和棉裤粘在了一起,经过三天的顽强行军终于顺利地通过了石峡。
穿越海拔5500米的库克阿达坂(维吾尔语,冰峰的意思),是对先遣连的又一次严峻考验,由于山高路险,空气稀薄,他们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头疼得好似要裂开,他们的手和脸青筋暴起,皮肤呈紫色,有的人甚至昏迷过去。一次在行军中,由于强烈的高山反应,有9名战士昏迷后冻死在山腰。李狄三与战士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原地堆起九座雪堆。
在这个高寒缺氧、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偏僻荒村,战士们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和超凡谋略,同风雪、高山病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李狄三由于岁数较大,过去又曾多次负伤,他一边走一边吐,仍坚持行军,后来竟昏迷过去,摔倒在地。”尽管这样李狄三还不断地勉励大家:‘意志要坚强,眼光要远大,精神要愉快。’他经常动员病号出去晒太阳、做游戏。一次,李狄三组织全连干部做‘瞎子捉跛子’的游戏,他跳进圈子演‘瞎子’,但没走几步便栽倒在地。同志们拥上前去,解开裹腿,发现他的腿严重肿胀,绑腿都勒进肉里,大家看后都流下了眼泪……”终于翻过了达坂。雪山上行军使许多人患上了高山雪盲症,眼肿得像个桃子,疼痒难忍,流泪不止,看不清道路,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终于进入了藏北高原。
向藏民传播情谊
在李狄三的领导下,先遣连党支部提出了新的任务:寻找藏民,宣传群众,了解情况,建立转运留守据点。先遣连组织5个侦察组,分头出发,四方查找。半个月后,副连长彭清云带侦察小组终于找到一顶有灯光的帐篷,住有一对中年男女和4个孩子。第二天天亮时,彭清云带2名战士与藏民见面,藏民男子丢下羊群带着女人和孩子向山上跑。彭清云向前走,藏民往后退,彭清云停下藏民也停下。于是李狄三决定,带着翻译,不带武器,手捧哈达,让战士赶着他丢下的羊群,向他走去,藏民见他们一脸诚意,便收起了叉子枪,迎了上来,拉着李狄三的手进入他的帐篷。李狄三给藏民送去了花布、糖、茶叶,并讲述了解放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当年的红军,是为解放西藏穷苦人民而来的,以此打消了这家藏民的疑虑。第一次见到藏民以后,“金珠玛米来到藏北”的消息渐渐传开了,几天以后,两水泉先遣连驻地附近,又来了一批藏民,他们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阿里噶本(相当于地区专员)决定派秘书才旦彭加、管家扎西才仁和进藏先遣连进行谈判。李狄三以党代表兼总指挥的身份,带着翻译、通讯员和几位战士参加谈判。李狄三向噶本政府代表介绍了全国的形势,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的目的和意义,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共同纲领》部分内容,表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噶本政府和阿里人民团结一致,建设新阿里的愿望。
经过三天的谈判终于和噶本政府代表达成了五项协议。噶本政府还通过先遣连的电台致电毛主席,表示:“要做中央政府的百姓。”协议的签订对和平解放西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越冬前的战备
漫天的大雪下了一米多厚。冬天来了,山封了,路断了,明年开春前新疆不可能再为连队送物资了,吃、穿、住成为先遣连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李狄三和战友们成功地破解了这三大难题。没粮食吃,打猎去。李狄三组织了打猎小分队,他们怀揣几个干馕进深山寻猎物,晚上裹一件大衣睡石崖、卧雪窝,从无怨言,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子为打猎劳累过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为全连储备了几万斤野生动物肉,因几个月没盐吃,靠白水煮肉他们度过了最艰苦的日子。
战士们的衣服早已穿烂,鞋底磨穿,他们用破麻袋缝补衣服,用羊毛捻线,用羊角加工后做针,谁的衣服破了就用麻袋片补,越补越厚,越补越重,常常一件衣服有十几斤重。全连仅有20件好些的衣服,谁外出做群众工作谁就穿。为了做鞋,他们先剪一块破毡片包在脚上,再割一块野马皮蒙在上面,用野牛筋扎起来,战士们穿上它即轻便又暖和。
为解决住的问题,李狄三想到家乡的地窝子。参军前在家乡为了御寒,他曾亲自挖建过这种地下室,人们在里边纺棉花又背风又暖和。李狄三亲自设计组织施工,但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冻土层有一米多厚,一镐下去,只能砸出一个白点点,他们采用边用火烤边挖的办法。烤化一点挖一点,经过10多天的奋斗,硬是在冻土层下挖出了10多个地窝子。
吃、穿、住问题解决后,又出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高原病。由于受恶劣环境,特别是营养不良的严重影响,高原病相继夺去了一个又一个战士的生命。据彭清云回忆,1951年大年三十的下午,战士刘守时病逝,大家送葬回来,都坐在地窝子里,整个连队笼罩在悲哀之中。李狄三让战士挂上早已备好的灯笼,点燃篝火,把所有人都叫出来开晚会,第一项就是祭奠死去的烈士,随后大家在哭声中扭起了秧歌,唱起了《黄河大合唱》等歌曲。
李狄三还带病编写并教唱《光荣小唱》《战胜困难》和《顽强歌》,他用刷子蘸着锅底黑灰在用雪彻的墙上书写“越艰苦,越光荣,困难面前出英雄”等标语,来激励战士们的士气。在生死关头,他们仍然把笑作为牺牲前的最后一项任务,死,也要死出个样子来。面对死亡没有一丝一毫的低沉哀伤,把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弘扬到了极至。
英雄捐躯藏北
李狄三病倒了。党支部做出决定强制他休息,但他仍然闲不住,他让通信员抱来一堆羊毛,捻成长长的毛绳拴到各班,每天都要吃力地扶着毛绳去各班给战士们上课、讲故事,走不动后,就在地窝子里写日记,整理材料。
1951年3月,李狄三的病情恶化,浮肿已到腰部,连里还有先遣连出发进藏时,师长何家产送给的一盒盘尼西林(即青霉素),当时为珍贵的西药,通信员王万明要拿来给李狄三,被李狄三拒绝了,政治干事陈信之见状就建议开支委会,举手表决,李狄三望着在场的五名支委举起来的手,有气无力地说:“请同志们不要这样逼我,大家的心意我领了,我都成了这个样子了,还用什么药?我的病我自己心里清楚,就别浪费药了,临死了就别再让我背着个不执行党的决议的名声了,我恳求同志们把手放下吧!” 4月下旬,李狄三已卧床不起。1951年5月28日,李狄三在听到副团长安子明带领的后续部队已经到来后,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把日记交给安子明后,永远闭上了双眼,献出了年仅35岁的生命,实践了他“就是死,我也会笑着去死”的诺言。他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写下遗嘱:“曹海林,彭清云同志: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需请二位同志帮助处理。1、 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2、 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干事。3、 皮大衣留给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留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的衣服烂得很厉害。4、 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组织上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条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马本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
5月29日,军区领导王震、郭朋、王恩茂、左齐等先后发来唁电。6月1日王震将军再次致电吊唁,并命令安子明及先遣连“为李狄三同志举行隆重追悼会,厚葬烈士,竖碑永志。”军副政委,独臂将军左齐写诗悼念李狄三:
勇士肝胆涂高原
天殉地殇亦平淡
神山黯然,河川鸣咽
全体指战员参加了李狄三的追悼大会。当地藏族群众也纷纷赶来为其送行。现在,英雄的墓地和纪念碑坐落在狮泉河烈士陵园,和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墓碑排列在一起,结伴长眠。
烈士荣誉加身
先遣连的指战员们在李狄三精神的鼓舞下,踏上征程,英勇顽强,用生命挑战极限,终于将红旗插上了阿里首府噶大克,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在挺进藏北一年多时间里,先遣连先后有63名干部战士光荣牺牲,马匹也未能幸免,进藏时每人两匹好马,还有骡子、骆驼400多匹(峰),到了1951年春只剩下20匹(峰)了。
李狄三和先遣连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毛主席的心。先遣连的四支盘尼西林是毛主席交给王震,王震又转交给先遣连的。当毛主席得知先遣连进藏困难的情况后,及时给西藏改则本政府发电报,让其帮助解决先遣连的困难。毛主席除了盛赞他们是盖世英雄以外,还赞扬先遣连:“威震印巴东南亚”。
2009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组织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李狄三和雷锋、黄继光、欧阳海等均高票入选,名列前茅。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李狄三自1939年参军后一去不复返,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入藏前曾给老家写过一封信,以后杳无音信。直到1960年家人通过左齐将军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文章《李狄三》后,家人才知道李狄三早已为国捐躯。
作家公丕才说,先遣连可谓一路悲歌,一路辉煌,一路红旗飘扬。在扎麻芒保的岁月里,李狄三的《顽强歌》中唱到:“进军藏北先遣连,不怕苦来不怕难。赤胆忠心为人民,越是艰苦越光荣。红旗一杆插藏北,春风万里度昆仑!”
如今,李狄三与牺牲的先遣连战士们的墓碑在西藏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肩并肩地站着。墓碑依旧镌刻着官兵们的骨气,宣示着解放军战士的雄风,凝聚着先遣连官兵不朽的人生。他们是一群在苍茫雪野里冲击,在高山疾病的围困中坚持前进,用共产党人的无畏精神和高尚品质创造奇迹的盖世英雄。